火狐官网首页入口
火狐官网首页入口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工程案例

世界风云录 —从德国统一到二战结束

来源:火狐官网首页入口    发布时间:2025-04-17 11:14:3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瓦尔达尔马其顿被塞尔维亚占领,爱琴马其顿被希腊占领,皮林马其顿部分领土被保加利亚占领,但相较于塞尔维亚和希腊,保加利亚所得领土较少。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并得到了巴尔干同盟国家的支持。色雷斯地区也被巴尔干同盟国家瓜分,其中大部分领土被保加利亚和希腊占领。黑山、阿尔巴尼亚南部沿海地区等,在战争中也被巴尔干同盟国家占领。

  保加利亚觉得自身在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出力最多,因此希望能多分土地,特别是希望占领整个马其顿。而塞尔维亚由于未得到通往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要求保加利亚划出马其顿的一部分作为补偿。希腊则要求占有马其顿的南部和西色雷斯。此外,罗马尼亚也要求占有南多布罗加。

  1913年6月1日,在保加利亚咄咄逼人的情况下,塞尔维亚和希腊秘密订立反保同盟,罗马尼亚随即加入。

  保加利亚在历史上曾是俄国的属国,但保加利亚国内存在着亲俄和亲欧两股势力。亲俄派和亲欧派不断争权夺利,使得两国关系时紧时松。在波斯尼亚兼并危机等事件中,保加利亚为了自身利益选择与奥匈帝国联盟。

  6月29日,保加利亚突然向塞尔维亚和希腊发动进攻。不久,罗马尼亚和黑山两国相继参战,加入塞尔维亚一方。而奥斯曼帝国也欲趁机收复失地,于7月16日向保加利亚发动进攻。

  俄国没有袖手旁观。沟通黑海和马尔马拉海水道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和连接马尔马拉海与爱琴海的达达尼尔海峡,一直是俄国心目中的战略重点,俄国将这两个海峡称为“进入家园的钥匙”,只有将它们放入口袋才最安全。

  俄国对奥匈帝国也无好感。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攻占俄国黑海舰队母港塞瓦斯托波尔市,俄军被困向奥匈帝国求援,不但被漠视,反而在外交上助力英法,想着如此对自己在巴尔干的存在有好处。俄国对此怀恨在心,在之后的意大利统一和德国抛开奥地利实现统一的问题上,俄国也来了个袖手旁观,给予现实意义上的支持。另外,1909年的羞辱还历历在目,现在对塞尔维亚伸出援手,助力塞尔维亚实现做大做强,也实属正常。

  俄国向塞尔维亚提供了军事援助,包括武器、弹药和军事顾问,还通过外交途径支持塞尔维亚。

  保加利亚军队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随后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保军屡次受挫。在基尔基斯战役中,保加利亚军队被希腊军队击败。奥匈帝国见状准备进攻塞尔维亚来援助保加利亚,但德国考虑到发动一场世界大战的军事准备还没完成,拒绝支持奥匈帝国的军事行动。这使得保加利亚完全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1913年7月29日,在四面受敌的困境下,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一世被迫求和。8月10日,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和黑山四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根据条约规定,保加利亚同意马其顿由塞尔维亚、希腊瓜分,并割让了色雷斯的大部分给希腊、南多布罗加给罗马尼亚。此外,保加利亚还与奥斯曼帝国签订了《伊斯坦布尔条约》,将东色雷斯和亚得里亚堡交还给奥斯曼帝国。

  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也曾经有过良好的的关系。塞尔维亚在1878年柏林会议后获得独立,随后两国交好,政治、外交、经济各方面都高度依赖奥匈帝国。

  1903年塞尔维亚发生政变。卡拉德杰奥杰维奇王朝上台后,明白准确地提出了摆脱奥匈帝国的经济和政治控制的目标,以实现塞尔维亚的独立和自主发展,并于1906年率先挑起对奥匈帝国的被称作“猪的战争”的贸易战,迈出实际行动的步伐。

  随着巴尔干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奥匈帝国想趁机吞并由其代管的斯拉夫人占多数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俄国则竭力主张维持巴尔干地区的现状。但是俄国对黑海海峡的通行权的浓厚兴趣被奥匈帝国利用。俄国在远东的失败和日俄战争的打击下,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欧洲大陆,特别是巴尔干半岛。1908年9月15日,俄国外交部长伊兹沃利斯基和奥匈帝国外交部长埃伦塔尔在摩拉维亚的布赫劳会晤,并达成口头协议: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奥匈帝国则支持俄国召开国际会议修改《柏林条约》,并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

  1908年10月7日,奥匈帝国抓住青年土耳其党推翻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独裁统治的机会,正式公开宣布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在1909年2月,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帝国青年土耳其党政府在德国的支持下,签订了协定,奥匈帝国以250万英镑的代价得到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

  这一举动直接触动了大塞尔维亚主义者的神经,因为这两个地区居住着大量的塞尔维亚人,且塞尔维亚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为其民族发源地的一部分,对奥匈帝国的兼并行为感到特别的愤怒和屈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人民也反对奥匈帝国的统治,强烈要求与塞尔维亚合并。塞尔维亚政府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认为奥匈帝国的扩张行为是对其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的严重威胁,因此在向俄国求援的同时,进行了战争动员。

  奥匈帝国如愿得到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英法却对它们单方面想撕毁掉《柏林条约》自然不会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也是不可能的事。俄国被坑,谈妥的目的没能达到,便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并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解决争端。同时,俄国开始在欧洲各国游说,争取支持。

  奥匈帝国依仗德国的支持,拒绝召开国际会议,并在奥、塞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威胁。德国也向俄国发出威胁性照会,要求俄国促成塞尔维亚承认奥匈帝国兼并两省的既成事实。如俄国继续支持塞尔维亚,德、奥将对俄宣战。俄国刚经历日俄战争的惨败,国内又革命不断,因此只好被迫作出让步,并对塞尔维亚施加压力,强迫其放弃战争的动员和停止一切行动。

  1909年3月31日,塞尔维亚政府被迫声明取消抗议,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趋于平息。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入奥匈帝国后,帝国内的斯拉夫人的比例超过了德意志人与马扎尔人的总和。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当时奥匈帝国总人口约为5200万,其中德意志人约1200万,匈牙利人(马扎尔人)约1000万,而斯拉夫各民族的总人口约2700万,占比达到50%左右,却未能享受到与德意志人与马扎尔人同等的政治地位。他们往往在政治决策中处于边缘地位,难以有效维护自身如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权益。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奥匈帝国内部的斯拉夫民族开始觉醒,他们要求民族独立和自治的呼声日益高涨。捷克人、波兰人、斯拉夫人等纷纷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奥匈帝国戈尔比尔内阁企图将捷克分为捷克语区和德语区,但遭到捷克人的坚决反对。意大利人要求罗马尼亚自治,波兰人要求民族独立,斯拉夫人则要求建立独立的南斯拉夫国家。匈牙利的地主贵族也不满足自己的地位,他们强烈希望独立发展经济,要求建立自己独立的银行和关税制度,甚至是只听从于布达佩斯的军队。

  奥匈协约给帝国中的匈牙利人自由统治“外莱塔尼亚”(即奥匈帝国中匈牙利以外的部分)的权利,这导致了占帝国人口少数的马扎儿人(匈牙利人)拥有了相对较大的领土和权力。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均衡,以及马扎儿自由主义者(其中不少是民族沙文主义者)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强制推行匈牙利文化和语言,使得这些少数民族感到被边缘化和剥夺。原本帝国境内的斯拉夫诸民族,如克罗地亚等,当他们感到被奥匈帝国和匈牙利政府抛弃时,开始寻求其他出路,要么逃离,要么向邻近的异国寻求支持。这种民族矛盾和政治动荡最终对奥匈帝国的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民族主义觉醒的年代,对于一个众多民族组成的帝国,维持统治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巴尔干这个民族众多,天主教、东正教和的教混杂的地方。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民族之间长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奥斯曼帝国的快速崩塌,成为前车之鉴,奥匈帝国的君主和政府部门自然得考虑怎么去化解,以巩固和延续自己的统治。

  奥匈帝国的二元政体在面临内部民族矛盾时已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有效调和各民族之间的利益诉求,导致政治危机日益加深。作为皇储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1908年就有了一个构想,将奥匈二元制帝国改为三元制帝国,以更好地协调帝国内部的民族关系。他设想在帝国中建立一个以经济文化发达的克罗地亚为中心的斯拉夫人第三个联邦单位,也就是由奥地利帝国、匈牙利王国和南斯拉夫王国组成的三元帝国。斐迪南大公在此后的几年里,一直在积极倡导和推动这一设想的实施工作。

  他的亲信里赫坦施坦因在当年10月对俄驻奥武官明确说将要建立的是三元制帝国,第三元将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国,并称这样做将约束匈牙利人。

  为了削弱匈牙利人的势力,提高斯拉夫人和其他民族在帝国中的政治地位,以缓和民族矛盾,1912年奥匈帝国的许多斯拉夫资产阶级人士也提出了一个与三元帝国类似的“三合国”的设想。他们要求将斯拉夫人各地区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君主国,在平权的基础上与奥地利、匈牙利结成联邦。他们都以为,将斯拉夫人各地区统一起来,不但可以提高斯拉夫人在帝国中的地位,还可以为帝国的稳定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但作为奥匈帝国核心的奥地利统治集团担心斯拉夫资产阶级地位的提升会削弱自身的政治影响力,所以更倾向于保持现有的权力结构,以确保自身的统治地位不受威胁,同时也担心这种改革会导致更多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匈牙利就更不会愿意了,因为这会削弱它的特权,导致匈牙利人在帝国中的地位下降。

  所以“三合国”的主张并未得到奥地利和匈牙利统治集团的积极回应,而是直接被拒绝。奥匈帝国政府更倾向于通过内部武力和外部备战和施压来维护现状,而不是通过政治改革来解决问题。

  奥匈塞三元国家的构想虽然未能成为现实,这一设想与主要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的民族运动发生了对立和冲突,后者认为他们应是南部斯拉夫民族运动的领袖。而且,将自己视为斯拉夫人和东正教保护神的俄国,对此也是十分不满。

  倡导和推动“三元帝国”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是皇储,在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已80多岁高龄的情况下,不久将会成为皇帝,到时候如果继续推动“三元帝国”,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1912年的巴尔干战争,斯拉夫人联手作战,成功瓜分了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大部分领土,成为该地区的重要政治力量。1913年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胜利,又使得塞尔维亚的信心更加膨胀起来。他们对奥匈帝国虽然非常不满,却慑于帝国的强大,无法直接诉诸战争,成为大塞尔维亚的主人。

  一些坚定的大塞尔维亚主义者自然不会甘心,并且采取了积极行动。塞尔维亚的一些牧师、文武官员等人士在贝尔格莱德成立了一个半秘密的社团“民族防卫”,名义上是文化组织,实际从事匈宣传和情报活动。

  1911年5月9日,塞尔维亚国内又出现了一个秘密组织“黑手会”。“黑手会”的领导人和组织者是德拉古丁·迪米特里耶维奇,他曾在1903年发动政变推翻了塞尔维亚国王亚历山大一世的统治,并在政变后迅速崛起为塞尔维亚军队中的重要人物,成为情报部门的负责人。“黑手会”的领导团体是十人执行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塞尔维亚军队的下层军官组成,基层设有许多由3-5个人组成的行动小组,这些小组都是由“黑手会”培训的战士或破坏人员组成。

  “黑手会”在奥匈帝国控制的塞尔维亚人聚居地进行匈宣传,秘密训练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青年,通过边境向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族武装分子提供武器,策划反抗奥匈帝国统治的各种行动。